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黄河文化在整个中华文明体系中具有母体和发端的地位与意义,既是中华民族“魂”之所附,又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根基。阐发、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可以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幕抗ㄉ杼峁┚裰С,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将为着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价值引导力和精神推动力,为世界文明刻下鲜明的中国烙。熘谢幕呦蛐禄曰。
1.阐发黄河文化,为文化认同提供坚实基础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哺育了中华民族,也孕育了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中华文明,孕育了华夏文明的精神特质,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演变。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炎黄二帝和蚩尤,在黄河流域开创了中华民族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历史,开辟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生生不息的道路。
黄河不仅是一条波澜壮阔的自然之河,也是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之河,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历史上,黄河一直被誉为“百川之首”“四渎之宗”。黄河流域曾经是中国的主体,并长期作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中国古代的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科技文明等,都是在这一区域内产生和发展的。黄河流域孕育了河湟文化、关中文化、河洛文化、齐鲁文化等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分布着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从黄河流域灿烂的新石器文化,到“邦国”文明的诞生,到作为文化基因的正统观和“大一统”观念的形成,到礼乐文明与理性人文基因的养成,在中国古代文明的长期发展中,黄河文化不仅以其高度发达的文明长期居于多样文化的领导地位,成为当时多样文化的凝聚中心和中华古文明当之无愧的代表,并且不断地给予周围的文化以深刻的影响,最终以自己为核心形成了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文化整体——中华文明。黄河文化独特的丰富内涵及历史意义赋予了它流域文化地位的同时,还兼具中华民族的国家文化与中央文化,中华文化中的根源文化、核心文化、主干文化的地位。
黄河文化承载着华夏文明的集体记忆,是民族情感的重要载体和民族亲和力与凝聚力的核心,是众多炎黄子孙的心灵故乡。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未中断,至今仍充满蓬勃生机与旺盛生命力。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与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文化符号。可以说,黄河文化是维系中华文化脉络的主干,是中华民族心理认知的最基本参照坐标。它纵向赓续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历史,横向凝聚了全球炎黄子孙的心灵归属和精神寄托。黄河文化的存在表明,中国不是一个想象的共同体,而是历史共同体。中华民族要复兴,需要依靠文化认同凝聚全世界中华儿女的力量。深度阐发黄河文化,将最大限度形成中华儿女的文化认同,增强中华儿女同根同源、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的共同体情感,促使全体中华儿女手足相亲、人心相聚,让中华民族在复兴路上走得更坚定、更团结、更自信。
2.传承黄河文化,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强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不断向前深入推进。黄河文化不仅寄托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还因其本身具有的文化特质而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重要精神动力和坚实文化基础。传承黄河文化,有利于我们坚定文化自信,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传承黄河文化,将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丰厚滋养。黄河文化具有很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其兼容并蓄的文化传承,造就了刚柔并济的民族精神内核,涵养了厚德载物的民族性格,锤炼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展现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和人文底蕴。”诞生于黄河流域的传说,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都以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回应大自然对人类生存的挑战,为中华民族战胜艰难险阻、追求美好梦想提供了丰厚精神滋养,体现着中国人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基本起点。传承黄河文化,可以夯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统一思想、形成广泛共识的思想基。谌缁崮圩匀惶斐傻陌蹴缋范。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有相匹配的文化赋能和文化力量的支撑。民族标识总是通过文化来确立的,没有文化的独特性也就无所谓民族的特点。经济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交流碰撞,我们应在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中,取长补短、择善而从,在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中,丰富和发展黄河文化,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的文化标识。黄河文化蕴含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协和万邦”“亲仁善邻”等价值理念,塑造着世界文明的中国特色。
3.弘扬黄河文化,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
“黄河宁,天下平。”黄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河。但是,它在中国历史上又被冠以“善淤、善决、善徙”六字。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治理黄河的历史是一部凝心聚力、团结协作的奋斗史,也是一部生动的治国史。黄河文化内蕴着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背后的思想与精神力量。新时代弘扬黄河文化,不断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和文明内涵回应人类实践的大逻辑,将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从而为中国式现代化把握时代、塑造时代和引领时代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黄河文化浸润着中国政治与社会文化中发达的制度要素,蕴含着我国自古以来治国理政的深厚智慧。黄河流域是我国礼仪与礼制文明产生最早的区域,黄河文化饱含着德治的传统思想理念,影响了仁礼并举、忠孝节义等治国理政思想的产生。自古以来,从大禹治水到潘季驯“束水攻沙”,从汉武帝“瓠子堵口”到康熙帝把“河务、漕运”刻在宫廷的柱子上,漫长的治河历史高度凝练了黄河文化对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基本态度。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的大同制度,大禹治水“身执耒臿,以为民先”所示范的责任情怀,西周“敬德保民”的礼乐制度,无不彰显着中华民族探索并实践制度建设的悠久传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国家治理能力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和文化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5000多年中华文明内秉着中国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文化底蕴和精神特质。黄河治理历史反复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超大疆域、多民族、超多人口的大国,要实现良好的国家治理,就一定需要一个集中统一领导的政权和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脉,充满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其生生不息的密码深藏在不断革新的历史实践中。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绝对不能割断历史脉络,而要把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读懂、读深、读透,既契合我国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大一统的文化传统,又吸收现代政治文明发展成果。在此基础上自觉掌握、传承发展黄河治理文化体现出的管理机制、动员体制、政府行为规律等制度文化要素,方能为当前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智慧启迪和重要借鉴,方能让黄河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者:郝书翠,系山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亚-博取款快速到账教授)